环球热推荐:王益区:文艺赋能“益”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2023-03-22 18:06:00
A+A-


【资料图】

3月20日,记者走进王益区宜古村的文艺小院。还未进门就已经听见了洪亮的歌声“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再回山……”推门进院,10多名村民正围坐在院落中间学习红歌,这是文艺小院不定时组织的教学活动。“我们活动经常有,有时上午干完活下午大家伙就来院子一起排练唱歌,有时碰上下雨不用下地干活在这儿排练一天的也有。”文艺小院的负责人王军长说道。

随着王益区不断加强对乡村文化、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支持,2018年开始王军长夫妻俩着手对文化小院进行改造。如今的小院让村民们除了学习歌唱外,还可以学习到二胡、电子琴、葫芦丝等乐器。“老师教得好,我们学的也快,前段时间过春节、元宵节、妇女节,都在村里表演了节目。”宜古村村民王艳梅说起村里建的这座文化小院赞不绝口。

告别宜古村,记者紧接着来到黄堡镇周家村的文艺小院。“树再大有啥用,光开花不结果,再不嫁接就晚了。”正在排练小品的是周家村文艺小院的陈小玲。正宗的陕西话,夸张又真实的动作表演,接地气的故事情节,使陈小玲和小品团队所呈现的作品更加的贴近群众,深受村民的喜爱。十多年前在王益区文化馆接触到小品的陈小玲,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这种表演形式。在区文联的支持下,陈小玲在家中办起了文艺小院,由附近村民爱好者等11人组成了团队,在为村民带来闲暇时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在用“接地气”的方式宣讲着好政策好方针。

“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我写剧本灵感的来源,像咱们农民最关心的农技知识科普、倡导农村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村里生活提供给陈小玲的灵感源源不断,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家乡不断变好,陈小玲写出来的剧本更受观众喜欢。“像移风易俗的推行,村里人来一看一笑,也能了解好接受。”

通过通俗易懂可感知、有味道、接地气的小品形式,让村民看得懂、接受易。对于未来发展,陈小玲和她组建的小品团队有一个愿望,就是站上更大的舞台“能把咱们农民的故事,咱们农村的发展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看见。”

随后记者沿着环黄公路来到孟姜塬村,又探访了这座秦人村落里的“文艺气息”。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通到小院门前,青草绿树把农家小院装点的诗情画意。推门进院,整洁的院落,硬化过的地面似乎与寻常农家没有什么不同,再往里走,三三两两的村民聚集在屋内却格外安静,村民们都在认真观看。只见泼墨间纸上斑驳的影子与墨痕相映成趣,一幅画作也跃然纸上,正在创作的是孟姜塬文艺小院的史恒杰。

“我打小对传统国画感兴趣,退休在铜川市老年大学当国画主讲师。这两年村民们口袋鼓了,越来越多人也想学习绘画陶冶情操,赶上区文联支持,我就在家办了这个文艺小院。”提起创办文艺小院的初衷史恒杰这样说道。自文艺小院开设以来,农闲、周末史恒杰的小院里都聚集着周边几个村的村民爱好者学习、交流书画技巧。“小时候喜欢国画没有条件,现在在村里就有好老师教。地里活忙完了,空闲时间除了去村图书馆,史老师这儿我也经常来。”在孟姜塬村李兴华心里这座文艺小院算的上“圆梦”。

记者的探访之路就此结束,但王益区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做的努力还在继续。截至目前,王益区辖区内已建成26个农家书屋,34个乡村文化大院……王益区也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让更多受村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益”起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杨娜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