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本军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证监会立案。”5月11日,先前连涨3日的莱茵生物,因一纸公告,股价闪崩,跌入谷底,打了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而事实上,自2022年7月以来,该公司股价便已维持数月下滑趋势。
“业绩这么好,为什么股价一直在跌?”在4月份举行的2022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曾不止一位股民提出疑问。不过,这个业绩、股价“背道而驰”的趋势,在2023年一季度得以调整,财报显示,当期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双减少,而这也似乎与下滑的股价显得不那么违和了。
(资料图)
与此同时,蓝鲸财经记者注意到,业绩欠佳的背后,原料采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出口大环境不佳、海外大客户合作即将到期……
摆在莱茵生物面前的难题已然不少。
对此,莱茵生物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将从供应链打造、合成生物领域投入、国内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应对调整。于莱茵生物而言,刚起步的合成生物之路能否顺利?国内外市场的不同,能否支撑其业务转向?一切还有待观望。
任期将至,百万年薪董事长被立案调查
当大部分人还在苦于中年危机之时,48岁的秦本军,已是拿着百万年薪的成功人士。
莱茵生物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秦本军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12.8万元。但对秦本军而言,其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一固定薪酬,他的眼神,或已转向公司股价。
不久前,莱茵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于5月10日接到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本军通知,其于当日收到《立案告知书》,秦本军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证监会立案。
至此,在职10年,秦本军本可顺利于今年11月24日结束任期,却因这“临门一脚”,新增了多重风险。
对于该事件的具体进展,莱茵生物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证监会没有给我们公司这边有任何的一个进展反馈,可能时限还太短了一点。”不过,该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秦本军仍在正常履职,至于任期结束后是否会续任,暂时还不知道。
与此同时,尽管莱茵生物在公告中强调,本次调查事项系对秦本军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的日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但也难敌舆论风波,公司股价随即闪崩跌停,且下跌趋势持续至次日收盘。
对此,不少投资者表示,已在考虑维权、索赔。针对投资者的这一想法,蓝鲸财经记者采访了律师冯紫晨,冯律师指出,“立案”是相关部门针对相关人员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调查的开始,只有相关部门作出生效的《处罚决定》才能最终确定相关人员的行为被认定为违法、违规。若相关人员最终被相关部门认定违法行为成立,投资者可以根据最终认定的具体违法行为考虑向相关人员主张“证券操纵赔偿责任”或“虚假陈述赔偿责任”。
与此同时,冯紫晨也强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需要证明投资者的损失是否和相关人员犯罪行为存在因果关系;第二是投资者的损失计算,因导致证券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准确地界定证券欺诈行为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害,得排除其他因素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上海金融法院在2022年曾针对鲜言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责任纠纷案作出判决,对此类案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冯紫晨如是说。
业绩下滑,出口业务等面临诸多风险
祸不单行。在董事长个人“暴雷”事件之前,莱茵生物便已因业绩下滑一事备受质疑。
2023年一季报显示,当期莱茵生物实现营收2.53亿元,同比减少10.55%,归母净利润1993.74万元,同比减少48.11%,扣非净利润仅838.29万元,同比下滑71.83%。这一表现,与不久前披露的2022年年报数据相差甚远。
对于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莱茵生物解释称,全球经济增速呈现放缓,公司部分海外主要销售国家和地区通货膨胀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消费水平及购买力呈现一定下降,对以出口为主的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去年甜叶菊和罗汉果的原料采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为统筹和维护种植户、原料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进一步稳定客户预期和培育市场,促进公司和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公司产品售价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对本报告期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简单而言,一是出口大环境不佳,二是原料价格上涨。
据了解,主打罗汉果提取物和甜叶菊提取物的莱茵生物,成立于2000年,2007年成为国内植物提取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天然甜味剂、工业大麻等。
据悉,现阶段莱茵生物仍以出口业务为主,截至2022年底,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达60%。其中,第一大客户芬美意(全球香料供应商)自2018年与公司签订5年独家分销合同后,销售额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芬美意采购额占莱茵生物总营收的比重接近五成。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对于莱茵生物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单一大客户风险,大家可以看到之前欧菲光的先例,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由于芬美意是莱茵生物的独家分销客户,一旦合同到期,莱茵生物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就会立刻受到影响,这个风险非常大。
而距离这一潜在风险的到来,也仅剩半年时间。2023年12月,莱茵生物和芬美意的合同即将到期,因此,不少投资者较为关注合同结束后,公司能否保证稳定的订单需求。
拓展国内、发力合成,能救莱茵于水火?
如何降低这一风险?国内市场的业务拓展或是其中方式之一。
莱茵生物曾在财报中表示,为控制单一重大客户依赖的风险,公司一方面加大了天然甜味剂产品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依托品牌、研发等竞争优势加速抢占国内新兴食饮市场,成功与部分国内主流食饮品牌达成合作,客户涵盖茶饮、休闲食品、乳制品等多品种领域;另一方面公司同步加快除天然甜味剂以外的其他植物提取产品的开发,加大其他品种的推广与销售,提升公司其他植物提取产品的销售规模,改善公司销售集中度高的情况。
“今年面向国内市场,新兴食品饮料、乳制品等品牌开拓是公司的一个重点。”公司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蓝鲸财经记者透露,目前莱茵生物的国内、国外人员组成比例约在3:7-4:6区间内,之后会根据国内业务拓展需求调整人员构成。
在江瀚看来,天然甜味剂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绿色生活的需求增长,天然甜味剂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市场需求也将继续扩大。目前,国内外在天然甜味剂的应用和需求存在一些不同,主要是在品种和应用领域上。国外市场的天然甜味剂种类更为丰富,但国内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等领域,应用前景较为广阔。“莱茵生物通过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可以更好地把握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不过,江瀚也提到,面向国内拓展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品质、价格等方面的改进来提高竞争力;二是政策和法规的限制,需要遵守国内的相关规定;三是消费者对天然甜味剂的认知度较低,需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知晓度和使用率。
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CEO张毅指出,除了品牌认知外,国内市场的B端生意以渠道为王,因此莱茵生物在渠道拓展上也需要下功夫。
而除了拓展国内市场分散经营风险外,面对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上述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莱茵生物还将通过供应链的打造以及在合成生物的投入来应对上游端的波动。
公司方面也曾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司将持续加大合成生物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投入,形成天然植物来源及合成生物来源两大技术矩阵,为客户打造多元化产品选择。
据了解,2022年,莱茵生物即加快启动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与投入,曾以2880万元购买了江苏施宇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甜菊糖微生物酶转化工艺技术等全部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专利、商标、认证等)及相关设备资产,通过引入微生物酶转化工艺进一步拓展公司甜叶菊提取产品的工艺路线,提升公司在甜菊糖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同年12月,公司与江南大学签订了《天然甜味剂微生物合成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合同》,加强双方在合成生物研发及应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公司天然甜味剂产品配方应用能力,助力推动公司产品结构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天然甜味剂业务竞争实力。
不可否认,合成生物技术的引进,与公司全球领先的分离、纯化等提取产业技术形成有效协同,将有效提高公司核心业务的技术壁垒及生产效率,赋能公司核心业务加速发展,助力公司实现建成国内领先天然甜味剂生物合成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实现公司提升产品毛利率、降低植物原材料依赖、增强产品供应稳定性等目标。
不过张毅也指出,合成生物这条路虽不错,但也需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公司自身的技术成熟程度。“天然提取物的品质相对绿色,大家的接受程度也会高,稳定性也会好一些,公司或许可以通过天然加合成的互补方式,在不同的产品方向和渠道选择上采取不同策略(去拓展市场)。”
标签: